河北工程大学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医学院)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代码:100201K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负责人:李桂英
2017年8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0201K)
一、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5年,修业年限5-9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具备高尚医德、扎实专业基础、较高综合素质、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能在医疗卫生等部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三、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①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追求卓越。
③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人格和信仰。
④实事求是,能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尊重同事,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⑤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考虑患者安全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的利益,合理诊疗。
⑥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⑦具有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和分析批判精神。
2.知识目标
①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②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心理状态。
③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④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⑤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⑥掌握正常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⑦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⑧掌握临床流行病学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⑨掌握中国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⑩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3.技能目标
①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②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和书写病历的能力。
③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④内、外、妇、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⑤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⑦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⑧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⑨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⑩具有与同行间的交流能力。
⑪结合临床实际,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独立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⑫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⑬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五、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19%,专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79.7%,第二课堂中任选课占总学分1.3%,第二课堂中入学教育、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不占学分。
课程按修读要求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比例18:1。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2.6:1。
2.课程结构组成
(1)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
(2)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
(3)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卫生法学。
(4)生物医学类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实验学。
(5)公共卫生类课程: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学。
(6)临床医学类课程: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放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与性病学、口腔医学、全科医学、急救医学、循证医学、早期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学。
(7)见习与实习安排:临床见习分散开设在第六学期至第八学期进行;临床实习共计48周,其中:内科学12周(呼吸内科3周,心血管内科3周,消化内科3周,其他3周),外科学12周(普通外科实习时间不少于6周,且需同时包括胃肠外科3周和肝胆外科3周),妇产科学6周,儿科学6周,神经病科学2周,放射诊断学2周,皮肤科2周,中医科2周,急诊科2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周。
(8)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包括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训练等。综合素质拓展包括:法医学、医患关系、太极等任选课环节,以及入学教育、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
3.课程考核方法
专业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除外)的考核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程学分、学时分配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分
| 学时
| 占总学分比例
|
通识教育
| 必修课
| 思政
| 16
| 190
| 6.1%
|
创新创业
| 4
|
| 1.5%
|
军体
| 7
| 128
| 2.6%
|
工具基础
| 20
| 284
| 7.6%
|
选修课
| 创新创业
| 0
| 48
| 1.5%
|
公共艺术
| 2
|
|
文化素质
| 2
|
|
专业教育
| 必修课
| 自然科学类课程
| 10.5
| 182
| 4.0%
|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 7.5
| 135
| 2.8%
|
生物医学类课程
| 64.5
| 1210
| 24.4%
|
公共卫生类课程
| 8
| 144
| 3.0%
|
临床医学类课程
| 65
| 1240
| 24.6%
|
毕业实习
| 48
| 48周
| 18.1%
|
选修课
| 专业拓展类
| 10
| 180
| 3.8%
|
第二课堂
| 选修课
| 综合素质拓展类
| 3.5
| 153
| 3.3%
|
必修课
| 入学教育
|
| 5天
|
|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
|
|
军事训练
|
| 2周
|
社会实践
|
| 4周
|
合计
| 268
| 3741
| 100%
|
六、核心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与性病学、口腔医学、全科医学。
七、特色课程
1.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通过在第三至第五学期设置的早期临床见习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相关知识,熟悉医疗规范,培养职业情感。
2.整合课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全部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将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以及急诊和急救等临床专业课相关的技能操作知识整合为“临床技能学”。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268学分,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考核成绩合格,符合学校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应关系矩阵